行业观察共生关系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该

摘要: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连接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的桥梁。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状态。基于共生理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有赖于农户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之间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的形成。为此,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要通过提高农业服务的科技含量、创新服务项目和打造高水平服务队伍的途径,提高服务能力;农户也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和科技素质,以增强接受农业服务的意识;政府则要通过完善相关政策优化共生环境。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策略

构建农户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之间互惠共生关系,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要强化农业服务能力,二是农户要增强接受农业服务的意识,三是政府要优化双方的共生环境。

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服务能力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看,农民不是不需要农业服务,而是需要高质量的服务。所以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服务能力,提供优质服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要从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创新服务项目、构建高水平服务队伍入手。

01

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

一般地,科技含量高的农业都是高附加值、高效农业,如高端大米、优质专用小麦、高油高蛋白玉米、名优小杂粮,等等。这些粮食产品能够以其优良品质满足人们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需求,价格远远高于普通粮食产品,能给农户带来更多收益。但这些粮食作物的种植需要一系列农业科技与之配套,需要在制种、育苗、栽培、植保、收割以及粮食加工等各环节向农民提供社会化的科技服务。再如工厂化农业即设施农业,也是科技含量高的高附加值、高效农业。“工厂化农业是利用现代工业技术装备农业,在可控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实现集成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与管理体系。”诸如蔬菜、瓜果、花卉、畜产品、水产品等种养业比较适合工厂化的农业生产,它可以使农业生产摆脱自然环境与条件的束缚,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从而为农民带来更大收益。但工厂化农业需要更高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如果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能在诸如优质农产品和工厂化农业等高科技含量的农业生产方面,以自己的技术实力培育出一些典型的成功案例,必然会吸引大量农户模仿,从而创造出大量农业服务需求,为双方带来可观的利益。

02

创新服务项目。

首先,要大力发展标准化的品牌、特色农业。特色农业是指依赖于某个区域独特的农业资源而进行的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其特点就是独特性。如果特色农产品获得了相关的质量认证和商标权,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就是品牌农产品。特色品牌农业能够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格,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益。但特色农业不一定会成为品牌农业,必须通过标准化建设才能实现。而标准化建设就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标准体系,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管理,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在标准化过程中,农业经济、技术、科学、管理等各个方面和环节需要统一和协调,会产生大量的农业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应该通过试点和示范推进标准化的品牌、特色农业发展,并凭借自己的业绩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户参加标准化建设,从而创造出大量农业服务需求。其次,要推进农业内部三产融合。农业内部一、二、三产业融合能够延长农业产业链,有利于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尽可能地将农业生产利润留在农业部门、留给农民,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足以吸引农民参加。但农业内部三产融合需要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信息以及金融等各方面服务,这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应当大显身手的地方。

03

打造高水平服务队伍。

首先要在公益性的农业服务组织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为此,一是要进一步确立县、乡两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公益性职能,根据服务对象、范围、任务,落实机构编制、人员配置、技术装备和经费保障。二是要推进服务机制创新,对从业人员定岗定责,免去其行政事务,对其农业社会化服务情况进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活力。三是要提高服务组织中的工作人员待遇,以此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学者、专家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其次要构建农业科研人员服务农业生产的机制。一是制定相关规定、制度,要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教学、研究人员在其职称评审、职务晋升时,必须有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中的工作经历,并对工作职责、时间、绩效等做出明确规定,用制度的刚性约束让农业科技从业者将自己的研究和知识运用到实践。二是提高参加农业服务的农业科研人员的待遇,用实际利益吸引农技专家、学者、教授们投身到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去。

增强农民接受农业服务的意识

“文化科技知识越多,接受和掌握先进技术的意愿、能力就越强。”而当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以老人、妇女为主,他们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大多数农民对市场还停留在‘一等、二看、三从众’上。”因此,增强农民接受农业服务的意识就要提升农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为此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首先政府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投入,将农业院校、农村中小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培训中心等教育场所、设备、师资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常态化的农民教育网点。其次在教育内容上,既要加强对农民的基础教育,又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并把科学意识、竞争意识、开拓意识等现代思想观念教育渗透到各类教育之中。由此,让农民产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运用新技术、尝试新的生产经营模式的愿望,积极参与到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之中,由此产生出大量的关于技术、加工、贮运、信息、金融、保险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

优化双方的共生环境

农户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之间的共生环境,就是由法律政策所构成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条件。

其主要内容在于通过法律政策的调整,在财政支出上要加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补贴和政府购买农业服务的力度;在税费上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所从事的服务项目,给予一些政策性税费免征;在金融方面要创新农业服务相关的金融保险产品,降低农民和农业服务接受金融服务的门槛;在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优惠;要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构建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的评定、监督机制,为社会化服务中可能出现的纠纷提供便利而公正的解决机制,及时化解农业服务中的矛盾。

另外,还要通过土地流转、置换政策,改变土地碎片化的状态,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创造有利的条件。总之,从共生理论角度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有赖于农户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之间对称性互惠关系的建立,这就需要农业服务主体、农户和政府共同努力。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来说,要杜绝以农资经销和农产品买卖谋利的做法,尽力提高农业服务能力;对于农户来说,要提升文化和科学素质,增强接受农业服务意识;从政府方面看,要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完善,优化农户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之间的共生环境。

·END·

农业规划,找我们国家产业规划网

主办单位

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林业生态旅游工作委员会

中咨国业规划设计中心(北京)有限公司

中国农科院产地环境中心中医农业标准专家委员会

中国好生态联盟

我们能为您做什么?专业的规划机构专业的设计公司农业园区规划旅游园区规划生态园区规划工业园区规划规划案例分析规划理念分析怎么联系到我们?

电话

-

邮箱:zzgybj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xiashuihuanping.net/ryzc/154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