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评价学习笔记农业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壤

周末也要更新,生活真是艰难。——数读菌的碎碎念

写个前言

其实本来想,生态写完了后,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填坑了,但是一时半会也不知道写啥,那就把手里还有的东西,发出来,大家一起交流下吧。

欢迎留言互动交流。

0农业适宜性评价——概述

在年1月版的指南里,写的是:在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以外的区域,开展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识别农业生产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有一说一,这样操作好麻烦==我还是选择全域开展评价,然后扣除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河流水域)。

年1月版中的种植业生产适宜性评价

以水、土、光、热组合条件为基础,结合土壤环境质量、气象灾害等因素,评价种植业生产适宜程度一般地,水资源丰度越高,地势越平坦,土壤肥力越好,光热越充足,土壤环境质量越好,气象灾害风险越低,盐渍化程度越低,且地块规模和连片程度越高,越适宜种植业生产。各地可根据当地条件确定种植业生产适宜区的具体判别标准。

原则上,将干旱(多年平均降水量低于mm,云贵高原等蒸散力较强的区域可根据于旱指数,西北等农业供水结构中过境水源占比较大的区域可根据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确定于旱程度),地形坡度大于25°(山区梯田可适当放宽),土壤肥力很差(粉砂含量大,或有机质少,或土壤厚度太薄难以耕种),光热条件不能满足作物一年一熟需要(大于等于0°C积温小于°C),土壤污染物含量大于风险管控值的区域,确定为种植业生产不适宜区。

我最后采用的思路

在省级的层面或许可以考虑用1月版这个方法,在地市、县级层面,我这边采用7月版本(结合并参考6月)进行操作,土壤肥力修正参考《耕地质量等级(GB/T-)》。

1土地资源评价

7月版的方法是需要评价时需扣除河流、湖泊及水库水面区域。操作起来有点别扭,我们直接全域评价后扣除就行。

年7月版指南中的技术方法

利用全域DEM,计算地形坡度,按≤2°、2~6°、6~15°、15~25°、25°划分为高(平地)、较高(平坡地)、中等(缓坡地)、较低(缓陡坡地)、低(陡坡地)5个等级,生成坡度分级图。以坡度分级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壤质地,将农业生产土地资源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低5个等级。土壤粉砂含量≥80%的区域,土地资源直接取最低等;60%≤粉砂含量<80%的区域,将坡度分级降1级作为土地资源等级。有条件的地区应进一步采用土壤有机质、厚度等指标对评价结果进行修正。

1

坡度分级图

坡度分级图依托的数据主要是DEM数据,通过DEM计算坡度。

DEM数据的获取,通过“地理空间数据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xiashuihuanping.net/ryqy/140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