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亨利我看农业大数据

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http://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互联网+”(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是当前热门的话题,农业也不例外。

“互联网+农业”就可以形成农业大数据,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农业大数据呢?

举三个例子

1

一个住在城里的居民(农产品消费者)

2

一个开水果店的老板(农产品营销者)

3

一个家庭农场主(农业生产者)

城里的居民买水果,一般到社区的水果店去买。这二年吃水果的人多了,阿里巴巴把服装店打趴下了,社区的服装店纷纷改开水果店,生意很好。店里的水果品种很多,也很新鲜,可选择的余地大,似乎与农业大数据没有太大关系。

但需求思维稍微提升一下,

我们会发现不尽如此。

第一,社区里这么多店,我不知道哪间店东西更多、品牌更全。最近停车管得很严,过去经常去的店不好停车,不知道好停车的地方有没有新开的水果店(可供顾客选择的基础信息不足)。

第二,家里老人嘱咐要买旸山梨,不知道哪家店有卖(有明确消费指向的不能提供供方信息)。

第三,昨天买的旸山梨,店主说是正宗的,可老人吃了总说味道不对,梨上也没贴标识,店主也不提供进货单,谁说的才是真话(缺少商品和销售信息,顾客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有疑虑)。

第四,明天起要出一个月的长假,水果买多了放家里会烂。让店里分期送,店里说人手不够,东西好坏也不好把握,送不了(外卖都送了哎,水果咋就不能送?)

所以,水果店开得多,居民是高兴的。就好像生病的时候看医生,医院多了自然就方便,一般的感冒可以第一时间找家诊所,10分钟之内拿了药解决问题,OK。但有时候总想找个好医生看,特别是知道自己不是一般的感冒发烧的时候。医院的网站上写得清清楚楚,某某医生,某某职称,从医几年,擅长什么,周几问诊,然后通过网络预约,按期就诊,简单方便。

可现有水果店没有这些,农产品上也没有这些。很多好东西不是没人买,而是买的人不了解,只能在一间店里选。看不上梨,买苹果吧。有没有好的梨,在哪里可以买得到,不知道。

市民对信息有需求。

开水果店的最近高兴得很,好像经济不好,酒店去的人少了,八项规定一出,大家都回家煮饭。饭前饭后吃点水果,还是必须的。

但细细问一问,也不尽如此。

第一,到处都是新开的水果店,生意难做了。大家都是从水果批发市场进的货,东西都差不多。想直接从农民手里进一些新鲜的别人没有的东西,生意太小,农民不愿做(供销渠道单一,产品缺乏差异性,竞争力不够)。质量好的东西贵,反倒不好卖(质量保证信息不健全,直接影响消费)。

第二,水果消耗大,搁长了就坏。拣剩下来降价也不好卖(有需求市场,但信息不对称)。

第三,送货上门主要靠量,一家一户买得都不多,总归要十几家、二十家的送(除大宗消费外,农产品电商配送市场还未真正形成)

开水果店的对信息也有需求。

种水果的农场主,则是另外一个情形,市场信息简直就是他的命根子。

除非是个别有独门手艺的行家里手,种的70、80亩果园,种的果子还未上市就被预订完了。

即便如此,他也不敢轻易扩大种植面积,一是质量和成本的把握,二是销路的问题。

农产品丰产不丰收的事例,比比皆是。

销售市场的信息,包括隔壁邻居今年种什么,对他的收入都会产生影响。

所以可以下结论,农业大数据是真正需要的。农业大数据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况且,还有那么多的农民需要支持和帮助。

归根到底,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代。我们为农民做一点事情,天经地义、责无旁贷。

有些事情,大家都说好,也很有意义。由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原因,现在做不起来,要留在以后去做,或者要换个方式去做。

比如秦始皇陵,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观。现在挖出来的,估计十分之一都不到。有人就说,赶紧挖啊,但政府决定,除了已挖的兵马俑,其他的埋在地下不动。因为一挖出来,色彩几秒钟就褪了,技术上不成熟,做不了。

再比如,一些山区村,没几户人家了,老人不愿搬,村民的要求是修路。但成本太高了,所以还得搬下来。

同样,大家都认可大数据,大数据建得起来吗?

大数据做得好的很多。比如阿里巴巴、高德导航、摩拜单车、嘀嘀打车。它们都拥有百万、千万甚至万万计的用户。

用户量多少是检验大数据能不能形成的关键,且已形成共识。

用户的培育,是要花钱的,行内称“烧钱”。

农业大数据的建立,烧得起这个钱吗?

答案是,能。

根本的原因是农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区域性的特点。

以及行政力的推动。

嘀嘀打车需要烧钱,是因为出租车市场原来就在那里,它要引入一种新的业态,实际上是在原有的市场中抢一块蛋糕,所以必须比原来的出租车更干净、更便利、更便宜。吸引市民和让更多的私家车、出租车加入到自己的平台,这就需要烧钱。

大多数的农产品都有区域化的属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通常,不同地方的自然资源特色培养了各地不同的口味。所以有特产、本地瓜、本地菜之说。

农产品要走出去,除了生产能力,还要有普通商品的特性,即大多数人(无论北方南方)都在消费的商品,比如大米、土豆、番茄、红枣,水果有西瓜、梨、苹果等。连杨梅这样在南方大量种植的水果,在北方也缺乏市场。

因为区域性,所以就有了不可替代性(不是指某一类农产品不可替代,而是指大多数本土农产品形成的消费习惯不可替代)。

因此,只要针对生产主体以及后续链条(包括销售)延伸开展数据搜集,农业的大数据就可以形成。

这也是农产品大宗采购及其大数据能够建立起来的原因。

年的中央1号文件,题目叫做《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非常明白地讲清了一个事实,农产品已经进入买方市场。同时也非常明白地指出了一个事实,农业也要围绕消费数据做文章。

让一个不知道东西好不好卖的农民,每天去填不知所云的表格,是一件非常无聊也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事。

要像嘀嘀平台对私家车主说的那样,加入我的平台吧,打车费40块会归你,平台还补你5块,私家车主就高高兴兴地进来了。我们也要对农民说,加入我的平台吧,你的东西我帮你卖,该赚的钱全给你,运费、开店的钱我帮你出了,农民也就高高兴兴地进来了。

问题是,你的东西卖给谁?怎么卖?品控怎么把握?这些问题,比网约车要复杂得多。

正因为这个问题很难,10个做农业电商的9个亏本。做得相对比较成功的一类,就是大宗采购,从农业大户到学校、医院、机关食堂,相对固定,成本、消耗、质量比较容易控制。

难,也要破题,怎么破?

第一招,迎合市民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

前面讲了农产品的区域性特征和不可替代性。毛泽东爱吃辣椒和红烧肉,一生都没有改过。夏天虫子多,农民会打药,有人劝我多吃瓜果少吃菜。我一边点头一边想,不吃菜,怎么熬得牢哦。

农产品是买方市场,优质安全的本地农产品,绝对是卖方市场。

既然是卖方市场就有吸引力。君不见卖网红奶茶的门口每天排着老长的队吗?

温州各县的有知名度的农产品,除商品化程度高的、销量特别大的鸭舌、熏鸡等畜产品外,大多数农产品的主要销售区域在本县。把这些产品卖到温州城区来,应该很有市场。

水果、蔬菜、有机猪肉、本地鸡,把温州娘儿们的目光吸引住,把温州老爷们的胃留住。让她们养成到专卖店购买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消费习惯。

到一定时候,她们会问:你们还有没有其他好的东西?今天没有了,明天可以送到家吗?

相对固定的消费端和供应端建立起来了,第一批的大数据就产生了。

这些数据,是活的,有生命力,是有价值的。

第二招,把农药、化肥管控起来。

在规模化生产的时代,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是伪命题。

印象深刻的是前年,参观正大集团在北京的一个基地,养了万羽鸡。幼鸡与成长期的鸡是分开养的,两个场隔了一公里。幼鸡在那边,15天内把该打的防疫针全打完,转场后再不打一针,不吃任何药。

机器人在棚里24小时巡,发现鸡生病了,抓出来,喂鳄鱼。

当前,国家对农药、化肥市场是基本放开的。虽然卖农药需要取得许可,但门槛很低,即便如此办证率也不高。在偏远乡村,不识字的老头老太太开的卖农药小店比比皆是。

现在新的农药管理条例出来了,大大提高了行业门槛,使得把农药经营集中到每个县二到三个左右成规模的经销商手中,由其统一经营和销售成为可能,这也就让农药销售以及使用的数据搜集变得更为简单和便利。

这部分的数据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有力支持,可以与第一批的数据相互验证、相互补充。最关键的,是几乎所有的农户都要用到农药和化肥,是真正的大数据。

再跟上来种子经营、农机作业等,就可以把农产品生产的前端信息全面反映出来。

第三招,是最平常最常见的,请一家公司,到田头去搜集数据。

我们是市民的一份子,也是消费端的一份子,消费需求我们基本上都懂,所以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想法去找供应端。

有很多的例子。一个小女孩,在北京郊区找了几百亩地,只种有机瓜果蔬菜,只供给会员,也取得了成功。

况且,农业局的成立,也有几十年了,总归有些基础。政府推动一下,支持一下,既应该,也有效。

那么,农业大数据是不是马上就可以形成呢,比如今年?

农业大数据,今年做不起来,至少还要二年。

因为,市民的消费习惯还未形成,农民种好东西的动力还未形成(优质还未能优价)。

数据只有互联互通,相互影响,才是有价值的数据。

市场上大部分的农产品没有标签、没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xiashuihuanping.net/ryqy/136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