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秋,四川省成都崇州市白头镇甘泉村布衣开心家庭农场一幅稻香鸭肥的景象。作为稻田养鸭的先行者,农场又迎来收获季。
新农人顺应市场需求,从传统农耕智慧汲取营养的各种生态种养模式在成都平原方兴未艾之时,当地政府也着眼长远,志在顺应市场需求引领产业升级,大手笔的耕地保护与土壤质量提升行动初见成效,稻田综合种养全域推开,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下沉到村……一盘更大的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棋盘已经定点布局,成为引领成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先锋队和排头兵。
1、汲取传统农耕智慧生态理念成就品牌
“玉清合作社亩、和旺合作社亩、布衣家庭农场亩……”在崇州市农村发展局水产科科长王恒手里,一张密密麻麻的统计表宣示着稻田养鱼的红火。“没想到这个川西坝子的老传统居然又流行起来!”王恒感叹地说。
种粮好手为何念起渔经?成都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所长曹英伟介绍,如今稻田综合种养已经不再以丰富水产品供应为主要目的,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生态健康的种植模式受到消费者推崇。
去年,崇州市蜀禾采农产品专合社的“稻虾藕遇”牌生态米一炮打响,6元一斤还供不应求。合作社负责人柯扬说,从去年9月26日上市,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合作社已经实现了近万元的销售额,价格远高于普通大米。这其中,“稻田养鱼”模式发挥了关键作用。
受此启发,崇州市种粮大户陆续跟进,在专家小组的指导下,各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被开发出来:稻田养鱼、稻田养蟹、稻田养虾、稻田养鸭、稻田养鳖。
看到传统种养农业中的生态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家庭农场在政府支持下开始转型,从单一的种植业、养殖业向种养业结合拓展。目前,成都在高标准农田区域内,已配套建成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点余个。稻田综合种养、林下养殖、“畜—沼—粮(菜)”等模式也在全域内推开。数据显示,年,成都全市绿色有机农业产值突破50亿元,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超过1万个,位居西部第一。
2、昔日垃圾今日宝循环大农业巧赚生态钱
成都邛崃市是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年出栏生猪万头。养殖业快速发展,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群众反映强烈。按每头商品猪产生粪便约1吨计算,全市每年猪粪量达万吨。这么大的量,要怎么治?邛崃市农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邛崃在解决规模养殖场污染方面成效显著,但散养户污染却始终是顽疾。
为除掉这些老病根,去年,邛崃市整合财政资金万元,撬动社会投入万元,对沼气池、蓄粪池、抽粪设备等6类项目进行分类补贴,创新畜禽粪便“异地循环”利用模式,引入社会服务组织,培育起了畜禽粪便“产-供-销”的市场利用体系。
目前,全市抽粪车从年初的40多辆增加到辆,不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抽粪队伍中来,专业的抽粪合作社也一个接一个地组织起来。在“粪涌钱进”治疗白癜风方法辽宁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