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地方 http://m.39.net/pf/a_4476482.html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通过外贸进口、接受成套援助、聘请专家及派遣留苏学生等形式,从苏联引进农业机械产品、农业机械制造技术,以及国营拖拉机站、国营农场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维修技术和管理经验。拖拉机和耕、播、收等主要环节机引农业机械通过仿制、创新实现国产化;利用苏联办学模式和经验,建成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促进农业机械高等教育发展。成套项目中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简称“一拖”)建成,产品长期占全国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的1/3以上,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大批人才,引领拖拉机制造业发展;国营友谊农场建成投产,出技术、出人才、出经验,示范农业机械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本文认为这时期引进苏联农业机械技术,包括实物、经验和知识三个层次,系统全面,为中国农业机械技术科研、教育、生产应用和农业机械化起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引进;农业机械技术;苏联
三、引进苏联拖拉机制造成套项目
拖拉机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装备之一,拖拉机应用和工业制造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一拖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引进苏联成套技术兴建的“项”重点工程之一,是中国农业机械行业的骨干企业。年新中国成立时,国内没有拖拉机工业。为了实现农业机械化,党中央制定“一五”计划时,规划并决定建设第一个拖拉机制造厂。根据年5月15日中苏两国签署的《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由苏联帮助中国建设拖拉机制造厂。该厂于年开始筹备,年动工兴建,年基本建成并投产。一拖作为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制造厂,其建成投产,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拖拉机的历史。现在,一拖已发展成为一个以生产拖拉机为主,同时生产多种产品的大型综合性的现代化企业。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一拖建厂地址选择。早在年2月,一机部就成立新厂筹备处,开始搜集建厂地区资料。工厂筹备处先后调查了80多个城市,多个村镇,编制了3套12项42册有关资源、水文、气象、交通、供电、供水、建筑材料和地区经济、厂址地质等基础资料。起初,新厂筹备处关于拖拉机工厂地址选择主要根据农业部意见,重点选定哈尔滨、石家庄和西安作为建设拖拉机厂的可能厂址,考虑农业机械化事业应首先在东北、华北和西北三个地区发展。这年8月,中央从工业布局和国防安全考虑,指示建设拖拉机厂的厂址应选择在中原地区的河南省内。同年12月,李富春到洛阳考察建厂条件。年1月8日,经毛泽东主席批示,拖拉机制造厂在洛阳市建设。年10月1日,举行开工典礼,一拖全面进入第一期工程建设时期。
第一期工程的土建施工分三批进行。第一批开工的有锻工、有色修铸工场,配套设施和总仓库;第二批开工的有发电机、冲压、燃料、木工系统工场和煤气站;第三批开工的有标准零件、铸钢、铸铁、拖拉机工场。年7月—年10月,进行设备安装。历时4年,建成了完整的拖拉机生产体系,包括11个主体生产车间和3个辅助生产车间;建成较完善的试验研究机构,包括中央试验室,金属断裂、化学工艺、化学光谱、铸焊、高温计等试验室,各车间配备快速试验室、切削试验室、齿轮试验室和试验试制工程部;建成完整动力系统,包括变电站、配电站、煤气站、氧气站、乙炔站、水泵站、压缩空气站等;建成较完善的物资仓库和运输系统,以及废铁处理场、废料再生车间等。全厂共有流水生产线92条,选用国内外先进的各类设备台,其中从苏联进口设备台,占全部设备的16.5%;专用组合机床台,自动、半自动机床57台。
年,一拖开始进行生产准备。第一期工程共完成建厂投资2.9亿元,完成厂房建筑面积30.3万平方米,宿舍建筑面积27.1万平方米。经国家验收委员会验收,工程质量被评为优等。集结职工40人,培训人;自制非标准设备台,标准设备台;自制一级非标准工具2万余种,标准工具种;翻译、复制、整理了各种相关技术资料;国家对材料和协作件做了安排。经过生产调整,比原计划提前一年,于年7月20日生产出第一台东方红-54型履带式拖拉机。根据工厂进度,年9月8日,一机部以()机基张字第号电文,同意一拖向国家交工验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建设委员会以()基机字第号电文转达,周恩来批准在一拖设备调整试生产阶段,20多位工艺专家审查工艺。第一期工程国家验收委员会成立。年10月,一拖第一期工程和生产准备工作基本结束,生产体系构成,具备开工生产条件。10月12日,周恩来总理视察一拖,亲切地对一拖工人说:你们要记着,你们是“中国第一”啊!要出“中国第一”的产品,出“中国第一”的人才,创造“中国第一”的业绩!随后,周恩来总理又批示:“请谭副总理主持剪彩典礼。”10月31日,国家验收委员会举行一拖建厂工程验收签字仪式。至此,一拖正式投产。
一拖采用的技术装备在当时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按照成批大量生产原则,采用机械化的工艺流程。铸造从配砂、造型、浇注到清理是机械化连续流水作业;锻造采用平锻机模锻锤、机械锻压机等;机械加工采用组合工序,专用机床之间的运输采用悬挂运输链、滑道、滚道及电动起重机、气动等;在机械加工流水线上设有零件表面淬火的高频淬火机;拖拉机和燃油泵、发动机、起动机全部在装配线上装配。这些技术成为20世纪60—70年代国内设计建设新拖拉机厂的样板。
为了全面学习和系统掌握引进苏联拖拉机生产技术及管理方法,年4月和年1月,一拖副厂长杜春永、马捷分别带领30多人、多人,到苏联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年9—10月,一拖徐祥林到苏联学习高频新技术的应用。作为苏联成套援建项目,一拖原计划聘请苏联专家名,后来本着以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实际聘请苏联专家40名(图2)。
技术创新和生产发展。一拖投产之后,由于原设计某些项目不完全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加上年以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没有继续供应一些设备。—年,为拥有年产1.5万台拖拉机的生产能力,一拖自力更生,集中力量组织基建收尾工程,三年内完成收尾工程项。年,为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停建了一些盲目扩大建设的项目。年1月,农业机械部又批准一拖配套个单项。到年底,一拖基本完成设计纲领,即拥有了年产1.5万台拖拉机的生产能力。随着对苏联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和自主生产能力形成,在一拖设备调整试生产阶段,20多位工艺专家审查工艺。在保证完成国家生产计划前提下,围绕原计划产品东方红-54型履带式拖拉机开展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年10月,发动机AE-54的标定转速由转/分提高到转/分,功率提高为55.15千瓦(75马力),行驶速度为4.55—10.45千米/小时,油耗为.3克/小时。
在消化吸收基础上不断创新。年以来,一拖先后设计、试制75型履带式拖拉机、54/75型履带式液压悬挂拖拉机、75型履带式简易液压拖拉机、60T/60/TJ履带式推土机、54型宽/窄54G/75G排灌机、马力工业用履带式拖拉机、40型轮式拖拉机和型轮式拖拉机等。为了增加拖拉机品种,提高生产能力,先后新建了第二铸铁、球墨铸铁、精密铸造、40装配、齿轮加工和设备修造等厂房。至年底,一拖生产的产品由原设计的单一品种发展为5大系列14个品种,共生产各种零、合件种,是原设计种的4倍多。生产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科技创新。自年投产以来,在设备、工艺的技术改造及研究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方面,一拖共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89项。其中,获国家创造发明奖2项,获全国科学大会颁发的科技成果奖5项,获农业机械部、机械工业部等部级科技成果奖13项,获河南省科技成果奖27项。
产品市场覆盖与技术扩散。一拖本着出产品、出技术、出人才的要求推动企业发展。年投产以来,产品的品种不断增加,生产规模、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为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到年底,共生产各种拖拉机33.3万台,汽车辆,汽车辆,发动机组2.5万台,排灌机1.1万台,拖拉机配件4.4亿件。共完成工业总产量值60.9亿元,上交国家利润、税金和折旧基金22.8亿元,为国家总投资的3.7倍。一拖生产的拖拉机,遍布全国29个省(市、区),占全国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的1/3。为了做好产品售后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30个“三包”维修服务点,49个经销点,并经常组织检修团,分赴黑龙江、新疆、宁夏、河南、山东等地检修拖拉机。除此之外,—年,一拖为江西上饶水电站、汉中配件厂、贵阳配件厂、贵阳电器厂、贵阳铸造厂、青海铸造厂、青海锻造厂、宝鸡石油机床厂、上海自行车厂、武汉钢厂、舞阳钢厂、洛阳油泵嘴厂、洛阳工学院等单位制造各类设备台,套;为第二汽车制造厂、包头厂、济南汽车厂等12个省(市、区)80多个厂矿制造工艺装备13万多种,58万多件(套)。从年起,一拖抽调各类干部和工人,支援全国各地的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的发展建设。至年,共输送专业技术干部人,支援各地工人1.1万人;各类干部人,其中处级以上干部人,科级干部人,其他干部人等。此外,还为全国大专院校代培实习生2.3万人,为厂矿培训职工人。
四、苏联援建机械化农场成套项目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国营农场具有增加农产品产量、开发建设边疆和示范农业机械化、带动农民走集体道路等多方面作用。农业部提出,在“一五”计划期间国营农场耕地面积要达到万—0万亩,重点在东北地区和中南地区发展。在东北黑龙江省有纵横千里的大片荒原,这里气候严寒,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国营友谊农场创建与发展对中国,特别是对黑龙江省农垦事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国营友谊农场创建于年,在新中国成立五周年的时候,苏联政府主动提出要帮助中国建设一个大型谷物农场,并赠送2万公顷(30万亩)土地所需要的机械设备,且派一批专家来当顾问。国营友谊农场是中国当时规模最大的、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营农场。
年10月11日,毛泽东致信赫鲁晓夫并苏联代表团,对苏联政府代表团向中国国营农场赠送一批农业机械和设备表示感谢。信中说,在新中国成立五周年之时,苏联政府代表团赠给中国人民,以组织拥有0公顷播种面积的大型机械化国营谷物农场所必需的机器和设备,并在组织国营农场生产的第一年,准备派遣一批专家到中国充任顾问,为在建设和管理国营谷物农场方面给中国以组织上和技术上的帮助。由于当时中国大力发展机械化国营农场缺乏规划建设、经验管理等技术和经验,更缺乏农业机械设备。在苏联援建这个国营谷物农场的过程中,农场中方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得以向苏联专家学习,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大型谷物农场规划建设、生产技术和管理办法。
年1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通过了《关于建立国营友谊农场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这个大型谷物农场设在黑龙江省集贤县的三道岗地区,命名为“国营友谊农场”,作为中苏伟大友谊的纪念。任命王操犁担任国营友谊农场场长,并由王操犁、张省三、魏震五、洪澍、陈剑飞、韩玉等六人组成国营友谊农场建场委员会,在农业部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下,负责国营友谊农场筹建。《决定》还规定,国营友谊农场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以种植大豆、小麦、苞米等作物为主,并在发展作物生产基础上,逐步发展畜牧业。要在年内,完成农场的主要基本建设工程,完成2万公顷荒地的开垦任务。《决定》还特别强调:国营友谊农场建场委员会应团结全体职工,勤勤恳恳地向苏联专家学习,努力掌握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并和农场周围的居民群众建立密切联系,在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事业中,起到应有的示范作用。
为支持国营友谊农场建设和全面学习掌握大型国营机械化农场规划建设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中央组织部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河北、山东等省选调了一批干部担任总场、分场和生产队领导,农业部从农业院校毕业生中选拔一批优秀学生到国营友谊农场担任技术人员,从江苏、湖南、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省选调多名经验丰富的农业机械工人参加建场;东北农学院附属农业机械化学校也选拔50名优等生提前毕业到国营友谊农场工作。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抽出一批干部、战士参加国营友谊农场的建设。黑龙江省所属地方有关部门为国营友谊农场建设提供了很多帮助和支持。黑龙江省邮电局电话架线工人冒着风雪严寒,架通37千米电话线,解决场内外的通讯联络问题;合江地区组织水利工人在七星河沿岸修筑堤防,解除涝灾威胁;黑龙江省交通厅筑路大军修建由铁路线通往场区公路;牡丹江建筑公司承担农场房屋建设。
年11月5日,苏联政府派来帮助中国建设大型谷物农场的专家、顾问共49人到达北京。同年11月8日,中苏两国专家联合组成大型谷物农场土地勘测、规划、设计组(简称勘测组),马斯洛夫任组长。年11月9日,勘测组从北京出发,11日到达黑龙江省集贤县兴隆镇(今友谊农场一分场的场部所在地)。13日,中苏专家组建若干个不同分工的小组,各小组分头工作。11月份的黑龙江三道岗平原气温经常降到零下摄氏30度,土地结冰层很厚。在冰天雪地的寒冷气候条件下,中苏专家进行野外勘测,每天夜间三星刚偏西时,就开始从兴隆镇启程,顶着星光冒着严寒前往荒原深处勘测。从兴隆镇到勘测地点15千米,最远达20千米。当土地勘测工作仅完成约30%时进入严寒深冬季节,气温降到零下摄氏38度,野外勘测困难极大。年12月底,历时50多天的野外勘测工作结束。年2月初,国营友谊农场土地规划设计图绘制完毕。2月22日,国营友谊农场建场委员会在集贤县县政府所在地福利屯召开扩大会议,王操犁、魏震五、张省三和苏联专家马斯洛夫、尼科连科等出席会议。会上,马斯洛夫介绍土地规划设计图内容,会议一致通过国营友谊农场土地规划设计图(图3)。
国营友谊农场的分场组成和种植结构。国营友谊农场设立5个分场,各分场分别设置场部,第三分场场部与总场部合并设置,成立13个拖拉机田间生产队。国营友谊农场实行11个大田轮作区,总面积为30.7万亩;实行5个畜牧场附属饲料轮作区,总面积为4万亩;实行3个草地牧场轮作区,总面积为2.5万亩;实行1个水稻轮作区,面积为1.5万亩。在年之后,规定全面实现轮作的粮豆作物和饲料作物面积为30.6万亩,其中春小麦为18万亩,大豆为7.5万亩,饲料作物为3.9万亩,其他作物1.1万亩。年4月16日,农业部批准国营友谊农场土地规划设计图。国营友谊农场土地规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正如《黑龙江日报》报道所评价:“国营友谊农场开荒前的土地规划工作不仅为建设这个农场奠定了科学基础,而且为我国今后大规模开荒、建设国营农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年4月底,开荒、生产一系列准备工作完成。年5月2日,农场举行开荒典礼,地点设在一分场二队田间作业站。各分场派代表参加,会场周围是平坦空旷、一望无际的大荒原。在开荒典礼上,场长王操犁说:“今天,党和政府交给我场全体干部职工的光荣任务,现在就开始执行了。能否给国家增产粮食,为农民示范,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都取决于目前的开荒。”王操犁要求全场干部职工,要贯彻国营友谊农场建场委员会的决议,保证在两个月内完成或超额完成2万公顷的开荒任务。开荒典礼上,С-80履带式拖拉机的六号包车组女拖拉机手董延兰代表全体机务工人表示,50天内保证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实际上,开荒第一天就有许多机组突破定额。年5月2日—6月9日,国营友谊农场工会组织劳动竞赛,青年突击队带动全场不断提高开荒速度和工效,比原计划提前20多天完成开荒任务,共开荒2.02万公顷。喜讯传到北京,党中央和农业部先后发来电报,表扬农场全体干部、职工为国营友谊农场建设做出了贡献。
年,国营友谊农场在当年开垦的2.7万公顷土地上播种,喜获丰收,小麦平均产量千克/公顷,大豆平均产量千克/公顷。拖拉机每台平均年作业量接近于苏联最高标准,高于黑龙江和全国平均水平。年,农场播种面积2.5万公顷,谷物总产量3.36万吨,超额完成国家任务。年10月,苏联专家圆满完成援助任务离场回国。
到年,国营友谊农场已经拥有耕地37.9万亩,拖拉机自然台、联合收割机台、农业机械工具0余台(件)、汽车60辆,有5个分场、19个农牧生产队,名职工。—年,累计生产粮豆.6万吨,净交利润28.3万元。—年,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年,集贤县部分乡、社划归国营友谊农场,耕地面积扩大到82.4万亩;分场达到10个,拥有83个生产队、2.2万名职工。粮豆年总量由年的0.35亿斤提高到2.33亿斤,年经营利润由年的10.8万元上升到.5万元。
国营友谊农场建场之初,周恩来总理交给它的任务是:“出经验、出粮食、出人才。”年编印的《友谊农场史(—)》写道:建场30年来,国营友谊农场完成了这一光荣任务。广大干部职工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年提前超额完成当年开荒任务并播种5.2万亩作物,当年收获粮豆吨。至年,国营友谊农场按计划建成任务。此后,国营友谊农场不断开荒扩大农场规模,还帮助农民开垦大量荒地,成为拥有农、林、牧、副、工全面发展的大型机械化国营农场。国营友谊农场是按照苏联办国营农场模式和经验建立的。苏联建设和管理国营农场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如建场首先进行土地荒地勘测、规划、整理,在经营管理中实行定额管理、技师负责制、生产责任制、经济核算制,以及机务定额管理、定期维护等经验,在全国国营农场广泛推广和运用,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营友谊农场建场30年来,累积生产粮豆万吨,向国家交售商品粮万吨。创建国营友谊农场,不仅仅是建立一个农业生产单位的问题。由于整个建场工作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使我们能够全面学习苏联土地整理技术和农场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经验,为中国国营农场建设提供样板。国营友谊农场除了为中国建设大型机械化农场提供经验和模式外,还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经营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至年,国营友谊农场向全国各地输送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和熟练工人0多名。进入21世纪,国营友谊农场作为中国第一个采用先进农业机械装备建设的国营农场,已经形成现代化大农业独特经营模式,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机械化农场和重要商品粮基地(图4),建场以来累计生产粮食百亿千克。近年来,国营友谊农场采用“”智能化专家系统和GPS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精准农业、生态农业,被农业部定为“农业现代化示范场”,继续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五、结语
—年,中国引进苏联农业机械技术,系统全面、种类多、规模大。经过应用、消化吸收和创新,拖拉机和耕犁、播种机、收割机等主要农业机械的大多数品种实现了国产化,并培养了大批农业械技术人才和管理干部,在恢复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示范和发展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发了重要作用,促使全国农业机械化从试办、初创进入到大发展阶段。虽然如此,中国引进苏联农业机械术也存在缺憾,如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致使苏联科技合作专家提前回国,引进苏联的电犁技术资料、某些马拉农具等没能发挥实际作用等。总体而言,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引进农业机械技术积累了经验,为开展国际农业机械技术合作提供了镜鉴和启示。
End产业与科技中国引进苏联农业机械技术的历史考察(—)上注:1.本文节选自武力主编《产业与科技史研究.第七辑》(北京:科学出版社,.8),注释及其他相关内容可参考原辑刊,图片来自于网络2.了解《产业与科技史研究.第七辑》目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