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诚信医疗 http://m.39.net/pf/a_5837446.html
杨凌示范区的一处休闲农庄。(黄晓龙/摄)
西部网讯(见习记者黄晓龙)近日,陕西省农业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助推产业扶贫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把休闲农业发展成继粮、果、畜、菜、茶之后的第六大农业支柱产业,力争到年实现年接待1.5亿人次以上,营业收入超过亿元。
意见指出,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新型产业形态,也是现代旅游新型消费业态,正成为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休闲时间增多、交通设施改善和消费需求不断转型升级,休闲农业仍有旺盛市场需求,仍将处于黄金发展期。要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为城乡居民提供望山、见水、忆乡愁的高品质休闲旅游体验目的地,将休闲农业培育成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意见明确了加强规划引导、优化供给质量、改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扶贫、培育知名品牌等加快全省发展休闲农业的五大重点任务。未来几年,将着重开发建设以西安为核心的都市休闲农业圈,打造陕北黄土风情、关中农耕民俗、陕南山水风光三大板块,构筑沿渭河、汉江、黄河、丹江四条“黄金水道”,南北交通干线、关中环线两条“黄金干线”的六大休闲农业带。有规划地发展休闲农园、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鼓励各地探索农业主题公园、农业嘉年华、教育农园、摄影基地、特色小镇等新业态。
意见要求,各地要将休闲农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着重构建利益共享、多方共赢的利益分享机制,增强农民自主发展意识,激发农民创业创新活力。要加强与乡村旅游、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林下经济开发、森林旅游、水利风景区旅游等有机融合,推动与相关产业共生共荣、互惠发展。要发挥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和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政府搭台、主体唱戏、大众受益。要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利用与保护并举,生产与生态并重,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可持续发展。
意见还对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用地政策、财政资金使用、人员培训、智力支撑、宣传推介平台建设、统计监测、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工作作出明确要求。
据了解,近年来我省休闲农业发展呈速度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在一些地区已成为新热点、新亮点、新看点,对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省农厅年抽样统计数据显示,全省现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者、经营户)1.31万个,其中休闲农家(农家乐)1.17万个、休闲观光农园(农庄)个;从业人数17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4万人,带动农户10万户,年接待游客数量超过万人次,营业收入过70亿元。
意见原文如下:
陕西省农业厅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助推
产业扶贫的意见
陕农业发〔〕69号
各设区市农业(农林)局(委),杨凌示范区农业局,韩城市农林局:
发展休闲农业是扎实推进我省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必然选择。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农业部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系列部署和要求,推动全省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助推产业扶贫,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新型产业形态,也是现代旅游新型消费业态,正成为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近年来,我省休闲农业发展呈速度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在一些地区已成为新热点、新亮点、新看点,对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休闲时间增多、交通设施改善和消费需求不断转型升级,休闲农业仍有旺盛市场需求,仍将处于黄金发展期。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推动农业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形成多要素集聚、多产业叠加、多领域联动、多环节增效,有利于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和推进精准脱贫,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的重要方式,是发展全域旅游和大众旅游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大科学论断,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建设美丽乡村为着眼点,以促进产业升级、激发消费活力、推动产业扶贫为着力点,加强统筹规划和规范管理,创新工作机制,优化发展政策,加大公共服务,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为城乡居民提供望山、见水、忆乡愁的高品质休闲旅游体验目的地,着力将休闲农业培育成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二)基本原则
一是以农为本、促进增收。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着重构建利益共享、多方共赢的利益分享机制,增强农民自主发展意识,激发农民创业创新活力。二是规划先行、特色发展。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融合互动、相互促进。要加强与乡村旅游、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林下经济开发、森林旅游、水利风景区旅游等有机融合,推动与相关产业共生共荣、互惠发展。四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既要发挥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也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政府搭台、主体唱戏、大众受益。五是环境友好、绿色发展。要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利用与保护并举,生产与生态并重,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年,全省休闲农业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接待1.5亿人次以上,营业收入超过亿元,从业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类型多样、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服务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全省继粮、果、畜、菜、茶之后的第六大农业支柱产业。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规划引导
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统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编制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做好与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异地扶贫搬迁规划等有效衔接。引导各地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扬农村长处,补农村短板,留乡土味道,挖农业文明,推动休闲农业“近城、靠景、依产(特色农业产业)、沿路”有序布局、合理发展。重点开发建设以西安为核心的都市休闲农业圈,着力打造陕北黄土风情、关中农耕民俗、陕南山水风光三大板块,构筑沿渭河、汉江、黄河、丹江四条“黄金水道”,南北交通干线、关中环线两条“黄金干线”的六大休闲农业带。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点)的典型带动作用,引导全省形成“一圈引领、三区联动、六带升级、多星扩散”的发展格局。
(二)优化供给质量
鼓励各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强化农业产品、农事景观、环保包装、乡土文化和服务设施的创意设计,开发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休闲农业业态和产品,优化产品供给体系。有规划地发展休闲农园、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休闲农业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休闲农业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鼓励各地探索农业主题公园、农业嘉年华、教育农园、摄影基地、特色小镇等新业态,提高产业融合综合效益。
(三)改善基础设施
以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全国休闲农业星级企业(园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为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休闲农园、休闲农庄、休闲乡村。着力改善休闲农业经营场所道路、供水、宽带、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游客综合服务中心、餐饮住宿洗涤消毒设施、农事景观观光道路、休闲辅助设施等基础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休闲农业基地种、养、加条件,实现特色农业加速发展、环境净化美化和服务能力同步提升。鼓励因地制宜兴建特色餐饮、特色民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增强服务水平和能力。
(四)推动产业扶贫
对具有一定资源禀赋的贫困地区,要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按照保护与传承同步、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方式,发展“农业+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优先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休闲农业合作社,发展休闲农家、小型采摘园等,带动贫困地区传统种养业转型升级,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要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贫困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利益分享机制,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项目,着力推动产业精准脱贫。要通过发展参与度高的休闲农业体验项目,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使游客来得了、留得住、还想来。要着力开发当地原生态农特产品,精心设计包装,使游客看着好、吃着香、能带走,带动贫困地区优质农副土特产品种植养殖和加工销售。各地休闲农业示范点(园)都要充分利用游客资源,创造条件设立农产品专区、专柜,方便周边群众就地销售农特产品。
(五)培育知名品牌
积极参与农业部组织的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市、区)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休闲农业精品景点线路推介等活动,培育打造全国知名品牌。按照“省统筹、市负责”工作机制,继续做好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和运行监测工作,培育打造省级休闲农业知名品牌。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社会实践和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开展省内休闲农业精品景点线路推介,吸引城乡居民到乡村休闲消费。鼓励各地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