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的刺激、互联网及大数据的助推,各种更加有趣也更加适宜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不断涌现。当然,新模式是否真正适合,还仍需留待时间及实践来检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来讲,农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农业公园:打造乡土文化旅游新模式
国家农业公园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态,它是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但又不同于城市公园,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现代农业经营方式。
根据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服务业、旅游业深化发展的有关要求,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拟计划用5至8年的时间打造出个“中国农业公园”。“中国农业公园”是利用农村广阔的田野,以绿色村庄为基础,融入低碳环保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将农作物种植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一种生态休闲和乡土文化旅游模式。农业农村部已于年制定了农业公园的相关标准,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亚太环境保护协会等5家单位根据该标准联合制定了《中国农业公园创建指标体系》。《中国农业公园创建指标体系》包括乡村风景美丽、农耕文化浓郁、民俗风情独特、历史遗产传承、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环境优化、村域经济主体、村民生活展现、服务设施配置、品牌形象塑造、规划设计协调等十一大评价指数,共计分。经申报评审等程序,计分达到有关条件的,批准其为“中国农业公园”。
在规划建设面积上,国家农业公园一般规模较大,少则上千亩,多则上万亩,甚至更多者以平方公里来计数。目前比较成型的国家农业公园有:河南中牟国家农业公园、山东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海南琼海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其它像安徽合肥包河区的牛角大圩10平方公里的生态农业区、山东寿光农业综合区均可作为国家农业公园考察。
农业公园的主体是依靠企业,是以消费为带动的农业增长的方式,“根据城里人的消费需求来定制农业生产”。整个乡村就是“大菜园、大花园、大乐园、大公园”。有菜地、有花圃、有苗圃、有大棚设施、有水景……,一切这些东西都是按照旅游的特色打造的,不是按照生产要素来组织的。
文创农业:传统农业与文化创意的融合
用文化和创意手段去改造农业,农业会把生产、生活、生态更加完美地呈现在你面前。文创农业是继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后,新兴起的一种农业产业模式,是将传统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借助文创思维逻辑,将文化、科技与农业要素相融合,从而开发、拓展传统农业功能,提升、丰富传统农业价值的一种新兴业态。
目前市场上的文创农业模式包括:文创农产品农场、文创农艺工坊、文创农品专营店、文创主题农庄、文创亲子农园、文创休闲农牧场、文创酒庄、文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上类型盈利模式没有固定模式,可以根据项目自身的情况,灵活组合。其盈利模式主要可通过对文创农产品种养殖、文创农产品包装设计、文创工艺品生产创作、文创装饰品制作、批发零售、景观游赏、活动体验、演艺表演、科普教育、宴会会议、餐饮美食、民宿住宿、内部交通、纪念品礼品销售、其他配套服务等不同项目的经营获得来自票务、餐饮、住宿、会务、销售等渠道的盈利。此外,还可尝试招商合作的经营模式,以租赁、物业服务等作为盈利模式。
谈到文创农业,我们一般会直觉想到的是商品包装,水果酒、茶叶、米、蜂蜜等,精美的礼盒加上富有诗意的文字。然而,只靠美丽包装的多是业者付出大笔金钱请设计师来搞包装,成本大增,销售量却没成正比。因而文创农业不等于农产品包装。包装或设计,在农业文创化的过程中,只是末端,不可本末倒置。所谓文创,应该包含“文化”与“创意”两个层次。农业经营者,应先透过添加文化元素,找出特色、卖点或销售点。有了卖点,再从“创意”角度,将卖点简化、符号化、可传播化,成为销售主张或销售论述。文创农业应该以创意为核心,借助文创的力量,实现了农业的文创转型,形成多产业联动的品牌体系,整合提升了农业产业价值。
光伏农业:一场生产方式的变革
光伏农业就是将太阳能发电广泛应用到现代农业种植、养殖、灌溉、病虫害防治以及农业机械动力提供等领域的一种新型农业。光伏农业符合生物链关系和生物最佳生产原料能量系统要求、遵循农产品生产规律并创新物质和能量转换技术,以达到智能补光、补水及调温的目的,而其产出的农产品将比现有方式生产的产品更安全、更营养、更多产。
光伏农业的光伏技术主要有:Solartech光伏提水技术(光伏扬水系统)、光伏水泵、滴灌、喷灌、微灌等产品。光伏农业的意义相较于传统农业而言,光伏农业是一场实现农场变工厂、田间变车间的生产方式变革。
发展光伏农业对于我国的农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而从短期来看,光伏农业是是解决目前光伏产业困境的有效措施。而从长远看发展光伏农业则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光伏应用企业需要转型升级:加大产品在终端运用的研发力度,生产出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中可广泛运用的光伏应用产品,以化解市场危机,因为广袤的农村地区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光伏农业走的是电力+农产品的双重盈利模式,其主要作用在于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利润最大化,上面发电赚钱,下面种田赚钱。光伏农业可有效节约土地资源,在有限的土地上发挥更大价值。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和资源配置,也能够有效解决光伏发电和种植用地之间的矛盾、纠纷。发展光伏农业,国家有相应的补贴。
光伏农业发展如今,已经延展到农业的各个环节,比如有新型太阳能生态农业大棚、太阳能光伏养殖场、太阳能污水净化系统等。光伏农业成为了凭借太阳能也可以致富、便民的农业新风口。
认养农业: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认养农业”是近年来新兴的农事增值发展模式,一般指消费者预付生产费用,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有机食品,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一种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生产方式。
对认养人来说,这是一种时尚,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传统种植农业来说,这是一种新思路带来的一种新业态,并且已经成为农业增值服务的具体表现。
事实上,“认养农业”的卖点并不是只有农产品,它还可以与旅游、养老、文化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它把城市居民作为目标客户,以体验、互动项目为卖点,将特色农产品、旅游景点、风情民宿进行整合包装,再打包兜售。在帮助现代都市人认识农业、体验农园观光需求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业生产健康有序发展。
认养能够满足都市人亲近田园的愿望。认养,远不仅仅是收获产品那么简单。顾客更期望的在于产品的附加价值。认养同时意味着消费者能够直接接触到生产者,大大简化了销售-购买的环节,这使得消费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拿到最新鲜的产品。客户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农场、了解农场的更多相关信息,不仅使得产品的品质有了保障,价格上也得以更加透明。
认养农业不仅给农村带来了客流、信息流、资金流,也彻底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增收的核心问题,更重要的是认养农业模式推动了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设施农业:高效生产的现代农业新方式
设施农业,是在环境相对可控条件下,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动植物高效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设施农业涵盖设施种植、设施养殖和设施食用菌等。
年我国设施农业面积已占世界总面积85%以上,其中95%以上是利用聚烯烃温室大棚膜覆盖。我国设施农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面积利用太阳能的工程,绝对数量优势使我国设施农业进入量变质变转化期,技术水平越来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设施栽培是露天种植产量的3.5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世界人均面积40%,发展设施农业是解决我国人多地少制约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有效技术工程。
设施农业是涵盖建筑、材料、机械、自动控制、品种、园艺技术、栽培技术和管理等学科的系统工程,其发达程度是体现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设施农业包含设施栽培、饲养,各类型玻璃温室,塑料大棚,连栋大棚,中、小型塑棚及地膜覆盖,还包括所有进行农业生产的保护设施。设施栽培可充分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增加产量,由于有保护设施,防止了许多病虫害的侵袭,在生产过程中不需要使用农药或很少使用农药,从而改善商品品质,并能使作物反季节生长,在有限的空间中生产出高品质的作物。
设施农业从种类上分,主要包括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两大部分。设施养殖主要有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两大类。设施农业为动、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和气等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它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产量和高效益等特点,是最具活力的现代新农业。
田园综合体: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
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是当前乡村发展代表创新突破的思维模式。
田园综合体实现了田园的三次变现,第一次变现是依托自然之力和科技之力实现田园农产品变现;第二次变现是依托自然之力和创意之力实现田园文化产品和田园旅游产品变现,这一次变现不仅赚了钱,还形成了一个田园社群;第三次变现则是依托田园社群建立起来的延伸产业变现。
田园综合体的出发点是主张以一种可以让企业参与、城市元素与乡村结合、多方共建的“开发”方式,创新城乡发展,促进产业加速变革、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重塑中国乡村的美丽田园、美丽小镇。一方面强调跟原住民的合作,坚持农民合作社的主体地位,农民合作社利用其与农民天然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不仅参与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过程,还能享受现代农业产业效益、资产收益的增长等。另一方面强调城乡互动,秉持开放、共建思维,着力解决“原来的人”、“新来的人”、“偶尔会来的人”等几类人群的需求。
近年来国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热情正盛,而田园综合体作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游升级的高端发展模式,更多体现的是“农业+园区”的发展思路,是将农业链条做深、做透,未来还会将发展进一步拓宽至科技、健康、物流等更多维度。
田园综合体,以乡村复兴为最高目标,让城市与乡村各自都能发挥其独特禀赋,实现和谐发展。它以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景观为核心组织要素,多产业多功能有机结合的空间实体,其核心价值是满足人回归乡土的需求,让城市人流、信息流、物质流真正做到反哺乡村,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共享农业: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
年共享单车的兴起将中国的“共享经济“推上了一个新高度,目前国内共享经济市场包括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共享房屋、共享餐饮、共享金融、共享充电宝等各种领域,并在不断扩展。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曾经一度号称“用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电商的兴起,为农业的共享提供庞大平台基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融合,为中国农业提供了精准化的信息支持;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农业进入自动化无人监管的新时代。
共享农业,是贯穿于整个农业产业链全过程,将成为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引擎。将分散零碎的消费需求信息集聚起来,形成规模,实现与供给方精准匹配对接,是发展共享农业的关键。要在硬件建设上抓好互联网在乡村的普及覆盖,尤其要做好农民手机终端的开发使用。
共享经济进入农业领域,一方面淘汰掉中间环节,另一方面还要真正做到“共享”,为农业,为农村,为农民真正起到帮助作用。“共享经济”模式最基本的就是拿出私有财产、资源或者信息,与用户达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增加资源的利用率。当前,共享农业已经向共享土地、共享农机、共享农庄等具体的形态上发展。
农业推广相关政策的出台,也让一批手持农业科技真本事的人和单位成为了共享农业模式的受益者。中央一号文件中有一条关于强化农业推广的意见,其中提出“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造一批‘星创天地’。”如果单独看,这也许只是常规的一项内容而已,但如果以共享经济的角度思考,这里面也蕴含着改变传统农资格局的“大阳谋”。
农业+新零售:
碰撞出酷趣新模式
新零售是零售业的升级,新农业是农业的升级,当新零售和新农业交叉碰撞的时候,更有趣、更酷的商业/农业模式就会出现,比如把农田和养牛场搬进超市。比如餐桌上的清蒸鱼一小时前就养在你座椅背后的立体鱼塘。
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年马云首次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线上线下结合的O2O零售模式似乎成了大势所趋,农业新零售或许能够带来在新消费刺激下的进化的新物种。
新零售就是对人、货、场三者重新架构,完全可以做到以销定产,这样种植生产就能有的放矢。对于一些收获期较短的产品,可以采用预售的方式,减少产品上市后的流通环节。通过最近几年电商销售的大数据积累,对于特定地区,特定产品的市场消费规模,已经有了基本的数据模型。这样对农产品销售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流通环节,提供了有的放矢的数据支撑。农业跟新零售的结合,肯定能诞生下一个现象级的品牌。
新零售的核心是为消费者提供极致的消费体验,而之前零售的主要目的是把商品卖出去。这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思路体现在多方面:多种线下场景的融合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线下体验;线上线下数据的融通为智能商业分析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无人零售、无需排队的智能支付让消费更加便捷;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让商品的供应链及配送更加高效。
新零售在不少情况下针对的是中高收入人群,这个人群对生鲜食材和食品方面的要求更高,在健康安全的基础之上更看重品质。这也就从销售端带动了农业的升级,品质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市场会更大。另一方面,新零售在零售端的高效也缩短了从田头到餐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
新零售不但提高了生鲜农产品配送速度,而且借助大数据在最准确的时间把最好状态的生鲜农产品提供给最合适的消费者。同时,新零售反过来通过订单农业等手段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你好,爱农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