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宇资讯深度报道
文/丁秀娜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以7%的土地养活了全球21%的人口,而在这“辉煌”的背后,化肥污染、农药残留、土壤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农业生态环境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随着农业生产环境的日益恶劣,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努力改善,在中宇资讯来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因地制宜促使农资可循环利用
国家将对全国农业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等三大区域,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分类施策,之前中宇资讯也就这三类发展区展开过分析。每个地区生态环境、种植作物、土壤肥力、水土配置等方面都不尽相同。要使农业产量稳中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在最大化利用当地条件生产农作物的同时,也要做到合理及适度,从而促进农业资源可循环性。
二、保护耕地改良土壤环境
据农业部统计,年全国有18.26亿亩耕地,而基础地力较好的耕地仅占27.3%,全国耕地面积退化超过40%。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严重,仅黑龙江水土流失的耕地面积就达万亩。说到土壤污染,我们必然会想到化肥。随着土壤地力的不断下降,人们开始改变传统用肥结构及用肥方式。新型肥料、施肥新技术的使用及推广,成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土壤环境的重要举措。
三、节约高效用水推广施用水溶肥
我国水土资源分配不合理,南方水资源丰富,而耕地面积却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2%;北方水资源占全国水资源的19%,但耕地面积却占全国耕地面积的半数以上。水土资源分配的不合理造成局部农业灌溉缺水,对农业生产形成威胁。而水溶肥的使用有效的缓解了水资源短缺这一现状。水溶肥,顾名思义,是一种完全溶于水的速效肥料,其水溶性好,对水的需求量仅占普通化肥的30%,而化肥利用率却高达80%-90%。在农业生产中,水溶肥无疑是节约用水的不二选择。
四、改善农业环境实现化肥零增长
我国过度施肥及大量使用农膜现象十分严重,资源浪费不说,还造成了水体、土壤的严重污染。国家鼓励种养结合、回收农膜废弃物以及提出到年实现化肥零增长等举措,也为改善、治理农业环境提供了政策支撑。单从化肥行业来看,近几年流行的腐殖酸、有机肥等绿色新型肥料,不仅有改善土壤的作用,而且有效的提高了化肥利用率。
五、保护生态环境达到有效利用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具有多样性,这也就决定了我国农业生产环境的多样性。但是,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点—存在水土流失问题,有些严重地区土层甚至已经消失。在我们针对各区域特点深挖潜力,使作物增产的同时,植树造林、修建梯田也是必要的,发展与保护并重,从而达到有效利用,形成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长按3秒钟识别白癜风是什么北京治白癜风的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