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丨银行消失说可休矣

一家之言

(资料图片)

  银行需要与时俱进,随时借助科技之翼为自己扎上与时代同舞共飞的翅膀,或许这正是银行得以浴火重生,获得更好发展的必经之路。

■王衍行

  最近,毕马威会计事务所在一份报告中称,到年,银行及其服务可能“消失”,类似于语音控制功能的人工助手将接管客户的生活与金融服务。在报告中,毕马威设想了一种类似于语音控制功能的人工助手,并称如今人工助手已经具备先进的数据分析、语音认证、人工智能、设备互联、应用程序接口以及云计算等相关技术。

  

  银行是靠信誉而生、凭信用而强的,银行讲求唯一性、确定性,不需要模棱两可、似是而非,虚构在银行没有市场。尽管数据分析、语音认证、人工智能等在银行的应用前景广阔,但这些技术在性能上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可能神乎其神。

  

  形势决定任务。目前的形势是,银行要与科技携手,解决六大燃眉之急问题。一是不良贷款。银行的主要功能有三个:存款、结算(支付)、贷款。目前,互联网金融、   

  二是“准银行”的泛滥。科技金融“准银行”正在改变金融生态,但喜忧参半,尤其是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新进入者只有激情,不重视技术、数据、风控能力、人才、文化储备,不注重信誉的积蓄,把银行具有的传统行业的短暂弱点视为自身优势,而忽略自身的明显甚至致命的劣势,这必然会导致“准银行”泛滥,其最终的危害必然殃及银行。科技金融“准银行”的泛滥,把风险传播到银行内部,银行必然难堪重负。现在,是拨乱反正的最佳时机。

  

  三是纠正技术之偏。以云计算、互联网、移动化、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金融科技风起云涌,并迅速向金融领域渗透融合。可以简单认为:技术可以使银行发展得更好、更强大、更快捷,但是,技术策略往往被过高地估计了。目前,需要   

  四是重建以人为本的银行体系。商业和舆论热捧互联网金融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短期内或许能激发人们的热情,但长期看也可能埋下失望的种子。要理智拥抱新技术,也要清醒地意识到,缺乏技术的实质性支撑,只有舆论的吆喝,很可能会触发新一轮泡沫,其兴也勃,其衰也忽。一些优秀的银行之所以没有成为金融技术的奴隶,其秘诀就是不忘初心、以人为本。任何时候,决定银行命运的是辨别,而不是盲从。一位哲人说:如果一个人缺乏辨别能力,那就什么都缺。

  

  五是强化人在风险管理上的主体责任。银行经营的全过程都伴随着风险,从目前多发的信用风险状况,反映出传统的信贷管理方式和现有的数据信息能力都已经不足以防控风险。譬如,无法及时和准确把握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社会征信碎片化和缺乏共享;无序竞争、多头授信和数据屏蔽;一些企业利用数据信息不对称,假造交易,甚至造成“劣币驱逐良币”,劣质企业驱逐优质企业,形成恶性循环。防风险会成为今后金融领域相当长时期重点所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没有任何机构可以替代银行在管理风险方面的独特优势。任何新技术,也无法取代人的大脑;任何新程序,也不能代替人的智慧。人是最决定性的因素。无论科技如何发展,离开了掌握高技术的人的操作使用、检查、验证、辨析,都是本末倒置,其结果必然是竹篮打水、镜花水月。

  

  六是把保护金融消费者作为使命。科技安全难题的解决永远离不开人。目前,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安全上尚存在漏洞,即使公司拥有最严密的制度,最有力的执行,最优秀的人才,客户密码还是存在被破解的可能。譬如,现实中,已存在不少由于密码被盗用的案例,受害客户投诉无门、起诉无果。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银行必须坚定地站在客户一边,扬善抑恶。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上述六大问题,绝对需要银行与科技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并各尽洪荒之力。那些厚此非彼的银行消失说,若仅仅耸人听闻、催人奋进,还不必大惊小怪,但已经带来扰乱军心之弊,有的民众、银行不知所措。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不能信马由缰。

  

  “附其时而不失其称则成”,银行需要与时俱进,随时借助科技之翼为自己扎上与时代同舞共飞的翅膀,或许这正是银行得以浴火重生,获得更好发展的必经之路。如此,终将使银行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原副秘书长)

内容转载自







































北京那间医院看白癜风好
白癜风治疗的较好办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xiashuihuanping.net/ryfz/86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