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估算,全国每年产生畜禽粪污38亿吨,综合利用率不到60%;每年生猪病死淘汰量约万头,集中的专业无害化处理比例不高;每年产生秸秆近9亿吨,未利用的约2亿吨;每年使用农膜多万吨,当季回收率不足2/3。
为了减少这些未实现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农业废弃物量大面广、乱堆乱放、随意焚烧,给城乡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农业部特此制定《关于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的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该方案秉承整县统筹、技术集成、企业运营、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扶持,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建立废弃物标准化分类收集、规范化转运、专业化处理、商品化应用的运营机制,在农业废弃物转化增值中延伸产业链。
在技术方面,针对畜禽粪污。围绕收集、处理、终端产品利用等关键环节,促进资源化利用。一是对不能自行处理废弃物的中小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及散养户,实行干湿分离,干粪生产有机肥,尿液污水进行发酵处理,完善畜禽粪污收集、堆沤积肥、有机肥加工等设施设备;二是由专业化公司、农民合作社或养殖场成立专门机构,开展农村沼气工程专业化建设、管理、运营,建设原料收集存储和预处理系统、厌氧消化系统、沼气沼肥利用系统、智能监控系统等设施设备,实现沼气高值高效利用,沼渣沼液充分还田或生产商品化有机肥。
对于病死畜禽。围绕收集、暂存、处理等关键环节,促进无害化处理。健全完善病死畜禽收集暂存体系,建设专业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配备相应收集、运输、暂存和冷藏设施,以及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开展副产品深加工,生产工业油脂、有机肥、无机炭等产品。
方案指出根据区域地型地貌、气候特点、产业现状、生产生活方式和市场需求等因素,按照环境问题相近、强化源头治理的原则,聚焦种养密集区,将试点重点布局在南方丘陵多雨区、南方平原水网区、北方平原区三个类型区。每个区域以种养大县为基点,自主选配、科学组合相应的综合利用模式。
一是南方丘陵多雨地区“1+N”组合。集中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丘陵山地地形复杂,垂直分异明显,气温较高、雨量丰沛,全年日照—小时,人多地少,水热资源丰富,一年四季适宜种植,散养与规模养殖并存。本地区农村环境突出问题是畜禽粪污随意排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不足,可优先采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若干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点”模式开展综合治理。
二是南方平原水网地区“1+N+N”组合。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区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湖泊众多、水热资源丰富,全年日照—小时,一年四季适宜种植,畜禽养殖方式以规模化为主。本地区农村环境突出问题是畜禽粪污、病死畜禽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程度不高,可优先采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若干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点+若干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点”模式开展综合治理。
三是北方平原地区“1+N+N+1”组合。集中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及西北部分地区,地面辽阔平坦、土壤肥沃,区域夏季暖热,冬季寒冷,以一年一熟、一年二熟为主,水热资源不均,畜禽养殖方式以规模化为主。本地区农村除畜禽粪污、病死畜禽、秸秆利用不高外,地膜残留问题突出,根据实际需求,可优先采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若干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点+若干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点+废旧农膜(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与处理中心”模式开展综合治理。
试点选择将优先选择工作有基础、种养殖规模较大、地方有积极性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以及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所在县市开展试点。年,结合现有投资渠道在30个左右的县(市)开展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