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要保障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除了农田高标准、生产规模化、产业集群化外,农业机械化的作用非常重要。
1
基本现状和成效
一基本现状
合水县地处甘肃省东部,是国家六盘山贫困片区省定58个贫困县之一。全县农业人口15.49万人。农作物播种面积37万亩,粮油作物主要以冬小麦、玉米、豆类、马铃薯和冬油菜为主,粮油作物年总产量10万t左右。全县拥有各类拖拉机台,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2.2万kW,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台,配套农机具台(件),耕、播、收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68.5%。目前全县注册登记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社13家。其中:规范运营的农机合作社共6个,占合作社总数的46.2%。
二主要成效
在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支持下,全县农业机械化在粮食生产安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农机化水平有新提升。
2.社会化服务有新进展。
3.标准化作业有新提高。
4.规模化耕作有新成效。
5.合作化增收有新途径。
6.订单化农业有新步伐。
2
对策和路径
一、强化农机装备配置,全力解决“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的难点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为依托,对划定用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大于25°坡耕地的标准化治理、贫瘠农田土壤改良、山地机耕道路、水源设施、配套管网、梯田堰坝等基础配套工程进行统筹谋划大力推进,对建成时间5年以上因自然灾害造成损毁的基础设施进行维修加固,使其适合大中型农机具入场,为农机连片规模化作业创造条件。
推进山地规模经营。在不改变山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按合作社租赁或者依法流转的原则,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分散的作业统一起来,分散的经营联合起来,让贫困山区农民通过“+产业”扶贫模式,使原本分散的土地适度集中,实现“土地连片种,机械来打工,土地有分红,农民来务工”的目标。
简化农机补贴流程。在耕、种、收、灭等用工量大、劳动强度高、农时季节紧的作业环节,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目录范围,提高购置补贴比例,优化购置补贴流程,制定粮油、蔬菜生产专用农机扶持政策、完善配套技术和示范推广体系建设,使贫困山区农民购机补贴既有别于平原地区,又有利于山地耕作条件。
二、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全力疏通“机棚不配、机艺不合”的堵点
制定操作规范标准。整合统筹现有农业设施、农艺技术、农机装备、资源资产,积极开展栽培技术、农机技术相融合的技术集成,制定可操作、可执行、可推广的技术规范、企业标准和操作规程等。建立健全“机棚匹配、转运快捷”的农机安全存放、维修保养、配件配送等服务通道;制定严格的“粮、果、菜、薯、药、畜”和废料处理机械化作业的“农机服务标准”;制定“单项服务”+“托管服务”“成本均摊”+“定额补贴”等的有偿服务模式。通过标准化作业和专业服务团队的建立,确保粮油作物、经济林果、废料处理机械化作业及社会化服务有规可循、有标可依。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建具有与高标准农田项目措施相融合的农艺农机合作社和示范区,定期组织熟悉农机装备及农艺技术的专业团队,围绕高效农业开展农机农艺全过程高水平服务,不断探索贫困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实现模式、组织方式、运营管理等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围绕先进适用、质量提升、间作套种、节本增效等关键环节,探索山区粮油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和技术操作规程,不断提高农机社会化综合服务新模式。
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暂不具备流转条件的山区或农民不愿流转土地的特色优势农产品主产区,鼓励社会力量投入社会资本兴办农机专业合作社,用山地“托管”或“半托管”的方式,为贫困山区农民提供农机化产前、产中、产后和废料处理各环节的全程机械化服务。对地块面积小、种植作物品种多而杂的自然村组,重点培育集耕、播、收及秸秆还田等多项作业的综合性农机服务主体;对地块面积大、种植作物单一的自然村组,重点培育发展以单项作业为主的专业性农机服务主体。通过农机装备统一使用、统一管理、统一维护,开展高效化、标准化,实现粮食种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金融部门要研究适应农机化发展贷款新产品,降低贷款门槛,提供抵押贷款和低息贷款,解决贫困山区农民想购机没有钱的实际困难。三、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全力扭转“有机不用、好机难用”的痛点
加强新型机械引进。在粮油作物主产区组织深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的引进专业化新机具,推广新技术,集中有限的资金和财力,选准主要粮油作物和果菜薯药畜产业发展关键环节进行农机化全程作业示范,大力发展适合贫困山区农业生产特点的微耕机、除草机、植保机、田园管理机、蔬菜移栽机、产品收获专用机以及山地起垄覆膜播种一体机、水肥一体化等新机械,重点提高耕、播、收、灭四个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水平。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要整合职业中专、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有效师资资源和阵地,根据粮油生产总体布局开设主体专业班次,采取多领域、多形式、多路径,开展好农机操作、故障维修、经验交流、培训提升等各种技能的演示和培训,解除农民购机不会用,售后无人修和好机难用的后顾之忧,提高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统筹制定高标准农田和农机化发展“十四五”规划,在资金、项目、培训、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按照“示范引领、分步实施”的路径,不断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在粮油生产中的比重,把农机化作业作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前置条件去统筹谋划,分行业部门抓好工作推进。
四、强化组织领导体系,全力消除“认识不足、措施不力”的盲点
提高认识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提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新风尚。从战略上讲是丰殷农民“粮袋子”、保障市民“菜篮子”、鼓起农民“钱串子”的治本之举。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在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生态循环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同时,要把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纳入抓粮油生产的重中之重去谋划。各级农业干部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站在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高度,切实推动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各项工作。
政府重视是前提。仓廪殷实不仅关系着国人的口粮、饭碗,也是国家应对风险的底气。各级政府应统筹制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把农机化工作与粮食生产安全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对相关行业部门的惠农政策和项目资金进行有效整合,优化配置倾斜扶持。首先要善谋农艺农机融合大项目,通过项目扶持、作业补助等方式多渠道、多方面加大投入。其次要依托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拓宽扶持范围,将现有农业设施宜机化改造、栽培技术宜机化改良纳入各级财政扶持范围。再次要执行国补政策完善扶持机制,重点在扶持服务模式、运行补贴机制、服务标准创新等机制上下功夫,确保投产效益稳中有升。
模式创新是重点。种植业不同品种、不同区域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不平衡发展是最突出的问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滞后是最大的弱项。要做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这块大蛋糕。必须借助国家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机遇,整合农业农机资源和技术力量,把农业机械新成果有效转化为粮油生产新动能,根据栽培模式定路线、配装备;结合路线装备调农艺、改模式;围绕成熟技术定规范、建体系;依托体系成果强示范、促推广,从根本上解决粮油生产规模小、质量差、效益低的问题,实现粮油生产和现代农业产业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目标。
本文节选自《甘肃农业》第11期总第期
作者:合水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心梁鹏伟
全省最具实力的三农资讯、
学术研讨、理论研究、信息发布平台
精彩推荐院士访谈南志标:“草地农业”是甘肃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方式三农要闻
甘肃产业扶贫取得决定性进展——专访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专栏
变废为宝:凉州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绿色发展之路
文化三农快板: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脱贫做贡献
数说甘味
甘肃省特色优势农产品评价特别特:定西马铃薯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