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市森林覆盖率超过80%,孕育了金钗石斛、竹乡乌骨鸡等无公害农产品……生态是赤水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更是发展的希望所在。
近年来,赤水市依托优良自然资源和生态品牌优势,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开展产销对接,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品牌效益凸显、市场前景向好。
转型升级产业调整显活力
与往年相比,赤水市长期镇合云村村民朱帮才今年轻松了很多。
今年年初,朱帮才把家里4亩田土中的3亩,以每亩每年元的价格流转给了村里葡萄种植大户。土地流转后,朱帮才又去干浇水、施肥、除草等农活,每天可以赚到元的工资。
“以前种玉米、蔬菜,扣除种子、人工等,辛苦一年,能有一千多元收入就很不错了。”朱帮才算了账,“土地流转后,收入增加了不少。”
今年以来,赤水市以调减玉米种植面积为契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该市完成调减玉米面积2.万亩,替代种植水果0.万亩、中药材0.1万亩、茶叶0.11万亩、花卉苗木种植0.万亩、蔬菜0.万亩、其他作物0.76万亩。
赤水市主打“生态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深入实施10万亩金钗石斛、万亩标准化竹林、0万只乌骨鸡、1万亩生态水产“十百千万工程”,做深做透金钗石斛产业,做大做强竹产业,做精做活乌骨鸡产业,做优做特生态水产等特色产业,构建起“石上种药、山上栽竹、林下养鸡、水里养鱼”的立体循环生态农业体系。以竹、石斛、乌骨鸡、獭兔、生态鱼等为代表的农业品牌地位明显提升,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
品牌支撑市场前景向好
今年8月,赤水市丙安镇“丙安红”红心猕猴桃采摘节,大批游客蜂拥而至,仅仅半天时间,近万斤红心猕猴桃销售一空。
“没想到这么火爆,我们的活动原本计划是两天,只能缩减为半天。”丙安镇旅投公司负责人王玉洁说,这也证明了我们打造“丙安红”品牌,以品牌带动产业发展的路子,是走对了。
今年以来,丙安镇党委依托旅游产业发展,注册“丙安红”品牌,以旅投公司为平台,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采用“支部+村企+市场+农户”方式运营,由联合社负责产品的组织和加工生产,镇旅投公司负责产品的品牌设计包装和市场营销,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实现产销对接。
近年来,赤水市投入1.2亿元建成“云上赤水”电商综合平台,建成个农村淘宝和农村电商综合平台。同时,赤水市还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开展产销对接。仅今年上半年,组织企业和个人先后到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参展,销售金额达70余万元,订单约余万元。
有了生态品牌为支撑,借力线上线下平台,农产品“出山”步伐明显加快。据悉,今年1至8月,该市农产品促销累计近10万吨,累计销售额达到2.74亿元,其中主要是销售茶叶54吨,收入0.13亿元,蔬菜吨,收入1.12亿元,辣椒吨,收入0.2亿元,食用菌吨,收入.32万元,水果吨,收入18万元,药材吨,收入1.2亿元。
“三区同创”畅通“最后一公里”
赤水在借助生态品牌优势推进农产品出山的同时,也在查找制约发展的短板。“产业规模化水平不高、物流体系不健全、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等都制约着赤水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出山的步伐。”赤水市农牧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赤水市启动了有机产品认证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区和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即三区同创),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龙头带动、全民行动”的工作机制,围绕提高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工作,着力推动赤水农特产品风行天下。
年,赤水市先后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命名、第七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命名;年1月,获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命名。
赤水市以此为示范创建支撑,注重源头管控和过程管控。先后纳入统一管理企业45家,出口备案企业5家,出口企业主要原料基地68个38.5万亩,出口备案原料基地47个25.9万亩,实现了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全链条、全过程监管,推动了赤水金钗石斛、竹笋、乌骨鸡、晒醋等大批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赤水市农牧局局长万恩毅表示,该市以“三区同创”为契机,进一步打响赤水生态特色品牌,企业创建主体责任意识、标准化意识得到加强,能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管理,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同时,拓展了销路,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让赤水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来源:贵州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