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青岛宏大公司百年发展历程,做为一名企业退休老职工感到非常高兴、自豪和骄傲,同时也激起我诸多回忆。
▲文章作者:刘同云(原企业党委副书记)
我一九五六年入厂(青岛宏大的前身青岛纺织机械厂),当时工厂是青岛市两大央企之一,在青岛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青岛的经济发展以及与民生相关的大事上,都以大厂担当的精神,与城市同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输送优秀干部
根据青岛市发展需要,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企业先后选调十余名干部充实到市机械局、农林局、二轻局、计划委员会、防空指挥部、电子仪表局、统计局、商贸局等局级领导岗位;同时还选调了部分干部充实到台东区、崂山区、税务局、纺织局等处级岗位,为我市及有关单位的干部队伍建设输送了优秀人才。
二、物质文化生活
1.生活方面:在企业不断发展、职工人数不断增多的情况下,陆续兴建了三个职工宿舍,户数达千余户,并成立了宿舍管理委员会。同时,建立了职工食堂、医院、职工浴室、商店、菜店、理发店、招待所、旅馆等生活服务部门。
2.教育方面:从托儿所、幼儿园到子弟小学(学生达千人,现划归市北区教育局),以及技工学校(中专)和业大等一应俱全,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了人才。
3.文体方面:兴建了容纳余人的职工俱乐部,定期放映电影及歌舞演出等。工厂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活跃职工文化生活;工厂篮球队是青岛市高水平的球队,经常代表市队参赛。
4.宣传工作:工厂广播站早中晚坚持播放工厂新闻。年相继创办了厂报和有线电视台,发挥了重要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作用,并向市新闻媒体输送了人才。
三、支援抗灾救灾
年,为缓解自然灾害造成粮食紧缺人民生活困难,工厂在水清沟南山办起了“十五养”(鸡鸭兔等);在即墨金家公社建起千亩农业基地,开垦荒地余亩,一年收成粮食3万余斤,全部交给市粮食局作为市民自救粮,为抗灾救灾做出了贡献。
四、拉动工业经济发展
1.钢铁企业:年为响应国家大炼钢铁的号召,工厂首当其冲,在沙岭庄建起了两座55立方米炼铁高炉和两座1.5吨炼钢转炉,拉动了青岛钢铁工业的发展。后来钢铁企业整合,将炼铁高炉和炼钢转炉连同一千多名职工,分别划拨给青岛第二、第四钢铁厂,并组建了青岛钢厂,成为青岛市的重点企业。
2.纺织企业:青岛纺织业是全国“上、青、天”重要城市,有十几家棉纺织厂,大都有我厂的设备正常运转。此外,服务纺织厂的青岛纺织器材厂和四个纺织配件厂以及印染研究所等单位的主要领导,均由我企业选调配备。
3.机械企业:青岛造船厂的机械师,青岛模具厂、崂山工具厂、中韩机械厂等企业的技术领导均出自我企业的技术工匠。
4.新建企业:在青岛国民经济建设大干快上时期,新建的青岛化肥厂、青岛钢丝绳厂、青岛耐火材料厂、青岛无线电三厂等企业的动力、机电等部门都由我企业工匠技术援助。
5.商业:随着城市经济发展,青岛的商业服务规模严重不足,市商业部门分别在四方、台东、水清沟、李村和青岛火车站等增建了5座百货公司。为解决服务人员不足,我企业先后抽调几百名职工支援青岛商业的发展。
6.供水:青岛是一个缺水城市,随着用水量的不断增大,一段时间供水比较紧张。为缓解这一困难,年修建月子口水库,我企业派出机电工匠参加供水系统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等,助力水库按计划完成,解决了城市用水困难。
7.供电:年青岛在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高潮中,用电缺口较大。关键时刻,我企业发扬大厂担当精神,仅用三个月时间就试制成功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并网发电,助力青岛的用电缺口。
8.远洋捕鱼:青岛是一个临海城市,但当时的海洋捕捞业很不发达,市民吃海货全靠小木帆船在近海捕捞。为解决这个局面,我企业将年建造的两艘马力的机动帆船连同43名职工一起划给了青岛渔业公司,为我市的远洋捕捞做出了贡献。
9.军工生产:在国际形势动荡、台海局势紧张时期,为加强国防建设,我企业以加工设备齐全、生产技术水平高的优势,主动承接了青岛市安排的门54式毫米的榴弹炮膛身关键部件的加工任务,在严格保密情况下,按质按量完成了任务,为国防建设作出了贡献。
以上是对企业发展历史过程中的点滴回忆。值此企业百年华诞之际,谨向青岛宏大全体员工致敬、祝贺!
打造纺机精品推动产业进步
成为世界一流追求基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