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日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站在“三农”全局、四化同步的高度来看待“互联网+农业”,对于加快我国农业发展,实现农业转型升级,进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积极意义。
“互联网+农业”是我国加速农业转型升级、走出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之举,也是我国传统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弯道超车的重大机遇。为此,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农业”不仅“+”的是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生产经营技术,还“+”的是新的组织方式、政策制度,更“+”的是新的发展模式、经济形态,因此需要站在“三农”全局、四化同步的高度来看待。
从全球范围来看,检验“互联网+农业”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是中国农业竞争力是否提升。具体说,就是农业成本能不能降下来、农产品价格能不能降下来,这关系到中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能否有竞争力。“互联网+农业”是指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通过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要素互联,创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打造“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新形态、新路径、新动力。其本质是推动市场、资本、人才等要素在农业各行业内充分灵活配置,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服务便捷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帮助解决农业的高效、优质与增收问题。
“互联网+农业”要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很多人认为农民是利用“互联网+”的弱势群体,除非政府花很大力气去帮助他们,不然“互联网+农业”将无法真正实现。实际上,“互联网+农业”能够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知识门槛、资金门槛统统都不是问题。在推动“互联网+农业”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确定农民乃至于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而不仅仅是政府帮他们怎么做。
“互联网+农业”需要从多角度认识。一是从资源看,“互联网+农业”既要考虑新资源要素的引入,也要考虑有限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二是从技术看,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技术等将在农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广泛渗透。三是从行业看,“互联网+农业”将涉及到互联网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以及农业机械化等的深度融合。四是从产业链看,“互联网+农业”将推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形成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产业链分工合作。五是从支撑体系看,“互联网+农业”需要技术、人才、企业、农民、政府等五大力量支撑。六是从体制机制看,“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机制要兼容市场的自动调节与政府的宏观调控。
“互联网+农业”需要大视野。它不是简单地聚焦在某一个具体领域,不等于单一的农业电子商务,不等于单一的农业大数据,也不等于单一的农业物联网,它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可能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它不是简单的你加我、我加你,而是要提升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高度融合状态。由于“三农”的特殊性,“互联网+农业”远比“互联网+交通”、“互联网+生活服务”等其他领域更加复杂,遇到的问题更加突出,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
(一)四个成效“互联网+”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带来了深刻变革,“互联网+农业”取得初步成效,但总体发展相对滞后,未来潜力巨大、前景看好。
一是农村电子商务得到迅猛发展。农业部、商务部等部门相继出台鼓励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规划计划与政策措施,推动形成了跨区域电商平台与本地电商平台共同发展、东中西部竞相迸发、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双向互动的发展格局,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创造了新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塑造了农业产业的新形态,对带动市场化、倒逼标准化、提升品牌化发挥了作用。如浙江遂昌县年全县农特产品网络销售额已达548亿元。
二是农业物联网试点成效明显。农业部先后在8个省份组织实施了国家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示范工程,总结出了“全要素、全过程、全系统”的理论,向全社会推介了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软件、产品、技术和应用模式。农业物联网在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农机作业监控、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已经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江苏宜兴利用物联网养螃蟹,亩均增产10%以上,亩均节本增效—元。
三是大数据支撑农业管理初现雏形。农业部已初步建成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和农业科技数据分中心,开发运行农业监测预警、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农村市场和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三类应用系统,并制定了《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现代农业管理机制初步建立,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四是农村信息服务正在进村入户。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热线覆盖全国近1/3的农户,已经成为了农民与市场的中继线、农民与专家的直通线、农民与党和政府的连心线。自年起在10省市22个县开展了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已建成运营村级信息服务站个,覆盖试点县90%以上行政村,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服务已进到村、落到户。年试点范围已扩大到26个省份个县。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等信息服务已经进村落户。
(二)三个滞后
一是与国际比较,农业物联网、农业机器人应用与欧美农业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欧美农业发达国家至少在十多年前就使用了物联网技术,近些年的技术进步使物联网更趋成熟。美国在大田生产领域的物联网应用比例达到了39%,约有80%的大型农场使用了物联网技术。法国、丹麦等欧洲国家在养殖业上的物联网技术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动物疫病防控诊断等环节。日本农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了非常成熟的温室自动化控制系统,农业机器人应用将在未来十到十五年达到普及程度。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物联网、机器人等在我国农业中的应用相对比较滞后。
二是与城市比较,农村信息化明显落后于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新一轮城市信息化进程。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发展,城市信息化从电子城市、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尽管在制定智慧城市政策规划、实施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中,一直强调智慧城市不能忘掉农业农村,也相应实施了智慧农村、智慧农业项目建设,但总体而言,与智慧城市相比,农村信息化比较滞后,“互联网+农村”发展明显不足。
三是与行业比较,农业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最大短板,而大田作物种植是短板中的短板。与涉农的水利、气象等相比,农业领域的信息化是比较滞后的;与金融、电力、交通、银行等行业相比,农业信息化的差距更大。即使与医疗卫生等领域相比,两者都面对的是生命体,但农业的信息化难度更大。实际上,在当前产业互联网正在兴起的背景下,工业40、智能制造、智慧工厂、新型信息服务等得到迅猛发展,而农业是一个相对沉寂的领域。在农业内部,与水产养殖、畜牧生产、设施园艺等细分行业的信息化相比,大田作物种植仍然是农业信息化亟待攻克的难点。
(三)四个趋势
“互联网+”与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性交汇,为我国传统农业实现转型升级、跨跃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并呈现出了四个发展趋势:一是无处不在。未来将是一个人人相连、物物相连、业业相连的世界,互联网如同水、空气一样,每个人都离不开,必将融入到农业的各个领域。二是无中生有。网络世界孕育无限可能,未来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农业电子商务、农业信息服务将会涌现出许多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三是无微不至。目前,市场竞争正在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相关企业无论是向农民提供各项服务,还是向城乡居民销售农产品,都要增强服务意识,提供无微不至的优质服务。四是无边风月。“互联网+”现代农业、农业农村大数据以及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子商务等发展潜力巨大,前景无限美好。
(一)各级政府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互联网+农业”有什么用、怎么做存在认知偏差。“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是新生事物,在农业上的应用成效还不够显著,有的尚未认识到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农业产生变革性的影响。各级政府部门对数据的共享开放存在不愿、不敢、不会的问题,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存在大包大揽或放手不管的现象。有的地方政府片面地认为配置了电脑、能上网、有门户网站,再搭建个电子商务平台,在网上买卖农产品,就是“互联网+农业”。有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受传统体制、经营惯性、小农意识的影响,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缺乏主动“+互联网”的积极性,有的盲目把“互联网+农业”视作蓝海市场,简单套用“互联网+”在工业等领域中的做法与模式,没有找到接地气、能盈利、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推进“互联网+农业”要从农业产业链的需求侧入手,找准农业痛点,重点解决认知偏差、顶层设计、基础设施、人才队伍、技术支撑等问题。
(二)对“互联网+农业”工作失于片面性、局部性、碎片化,缺乏从战略规划、数据共享、业务推进等领域进行顶层设计。“互联网+农业”作为新一轮信息技术与产业革命背景下农业现代化的全新命题,缺乏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是突出的问题。在数据开放共享方面,农户、土地、生产、农技、农机、农资、水利、气象等数据信息分别由多个部门、单位管理,数据碎片化较严重,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困难。在具体业务推进方面,“互联网+农业”涉及到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等各个环节,目前存在一哄而上、各自为政的苗头,非常容易形成片面性、局部性的发展态势,不利于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三)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低、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弱、农业大数据设施不健全,是制约“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三大瓶颈。“互联网+农业”能否顺利推进,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在农业农村的广泛普及。目前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村仍有5万多个行政村没有通宽带,拥有计算机的农民家庭比例不足30%,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只有275%,还有70%以上的农民没有利用互联网。农村公共信息服务村级站建设滞后,设施设备配置不完善,服务能力有待大幅度提升。此外,农业大数据设施不健全,农业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低、数据分割严重,大数据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大多停留在试验示范阶段,数据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任务艰巨。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对“互联网+农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四)农业智能装备和复合型人才,是“互联网+农业”亟待补齐的两块短板。“互联网+农业”能否取得实效,取决于新一代的智能装备应用与人才队伍支撑。从智能装备来看,缺乏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农业智能装备。以农业物联网为例,由于技术研发人员缺乏对农艺的深入了解,开发的软硬件不适应各地农业生产经营的要求,无法充分发挥农业物联网的作用,加上农业物联网价格较高,限制了农业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推广。从人才队伍来看,往往存在懂互联网的不懂农业,懂农业的不懂互联网,既懂农业又懂互联网的复合型人才极其缺乏,农村地区由于条件艰苦、收入不高难以吸引、留住人才,基层干部、农民普遍缺乏“互联网+”的应用能力。
(一)研究制定“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在产业规划、技术路线、专项工程、制度保障等方面让顶层设计落地。从国家层面,主要是搞好“互联网+农业”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包括:出台产业发展规划,指导产业发展和应用示范;制定技术发展路线图,实现基础领域和关键技术突破;加强立法,推动农业数据开放、人才培养等,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出重大专项工程,建设农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园区,推进产业链整合、重组、细分,促进“互联网+农业”的迅速发展。如何让“三农”搭上“互联网+”的“高铁”,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的后发制胜、弯道超车,是我国未来较长时期加速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大课题。
(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数据平台,发挥其在市场预测预警、质量安全保障、农业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农业数据化改造,完善农业数据标准体系,大力推进数据整合共享和有序开放,建成以农民、农村和农业为中心,功能上关联互补、信息上互联互通的现代农业大数据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的预测功能,实施农业资源环境精准监测,开展农业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强化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可追溯。
(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统筹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电子商务配套设施、公共信息服务设施等建设。依托“宽带中国”战略,结合加快推进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宽带村村通问题。要把农村电子商务的配套设施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统筹考虑,对所需的仓储、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前瞻性的设计与部署,进一步完善乡村物流配送体系。
(四)积极扶持“互联网+农业”的带头人,培育一批既懂互联网又懂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和部分个体经营户成为农村电商创业带头人,带动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社员广泛成为拥有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市场主体。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体系建设,积极推动智慧农民云平台建设,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移动化、智能化。把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应用等纳入培训项目,加强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既懂互联网又懂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
(五)加快研发推广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农业智能装备,探索租赁、共营、分享等多种形式的应用推广机制。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民特征的低成本智能终端。加大农业传感器、北斗卫星农业应用、农业精准作业、农业智能机器人、全自动智能化植物工厂等前沿和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深入实施国家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工程,推广适宜农业、方便农民的低成本、轻简化的“傻瓜”技术设备,建立农业物联网智慧系统,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领域广泛应用。加强政企、公私合作,探索完善租赁、共营、分享等多种机制,加大推广力度,扩大应用规模,确保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
(六)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电子商务,引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经营制度创新。鼓励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积极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构建“互联网+”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运营体系。积极推动中粮、中化等大型农业企业自建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农产品网上期货交易、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粮食网上交易等。加快推进美丽乡村、“一村一品”项目建设,实现优质、特色农产品网上交易以及农产品网络零售等。引导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向一二三产业融合方向发展,在条件成熟的农产品主产区探索成立以若干大宗农产品为经营对象的“互联合作社”。
(七)加强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乡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落实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项目,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云平台。构建农村文化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开展面向基层农民的科技和文化知识远程教育服务。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服务的全程信息化。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服务系统,逐步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动态化管理。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信息和农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信息的快速查询和服务。建设农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系统,逐步形成农村医疗、预防、保健、公卫、疾控的一体化管理与服务。
(八)加快建设对外交流合作的网络平台,推动我国优质农产品、先进农业技术装备、优势农业企业“走出去”。进一步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信息网络”项目,建立GMS各国农业信息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中国—东盟、中国—新西兰等自贸区优势,利用我国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和欧盟有关国家双边农业磋商机制,积极建设跨境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品牌的特色优质农产品。面向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国家建设农业技术交流服务平台,推动我国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走出去”。构建农业投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对外投资企业提供市场、标准、制度等各种信息。
社区互助在线入驻李老师
本文部分文字来源于中国政策研究网
由社区互助在线编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赞赏